一、技术研发机制
公司重视研发与科技发展,设高新技术研发中心、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及院士专家工作站,负责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设计、内部技术优化升级及生产技术指导,由研发总经理助理统筹工作,设研发中心主任、实验员等岗位落实创新任务。研发团队及时跟踪行业领先技术、先进设备应用及新产品动态,确保研发方向可行;各课题组结合公司优势针对性组织研究项目,学术委员会为研发方向与选题把关,保障创新方向性与高效性。
二、人才激励与培养机制
激励机制:为激发员工创新动力,公司实行“研发项目成果奖励+股权激励+先进创新者荣誉”相结合的激励模式,制定《人才定向培养与激励办法》《创新与合理化建议考核管理制度》《专业线技术型人才规划实施办法》等细则,对科研成果分类认定并按贡献度奖励。
培养机制:构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涵盖科技人员进修、职工技能培训、优秀人才引进及绩效评价奖励,采用“内部培养+外部培训”结合模式。内部培养分为技术培训(授课+岗位实践,覆盖新进、转岗及在岗员工)与管理培训(面向中层以上干部,强化管理理念);外部培训依托产学研合作资源,送后备力量至外部机构定向培养,支持技术人员参加国际国内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议,助力掌握行业最新动态。
三、产学研合作机制
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浙江工业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、济南大学、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,吸收国内外最新技术并应用于轻质碳酸钾、碳酸氢钾、盐酸氨丙啉、氟化系列产品,缩短技术攻关与产品升级周期,提升行业地位与技术竞争力,创造可观经济效益。
合作成果显著:与中国农业大学、浙江大学联合开展《高值化钾盐饲料配置及其在奶牛生产中的效价评定技术开发》项目,探索钾元素在奶牛体内的时空变化规律,研究日粮钾盐(碳酸氢钾/碳酸钾)施用方式对奶牛生产性能、健康状况及乳品质的影响,开发含钾预混料,于2023年12月29日将主产品碳酸氢钾成功列入农业农村部饲料添加剂目录,拓展应用领域;与浙江工业大学、杭州水处理中心、江苏久吾高科、江苏九天高科等合作,引入无机汽化渗透膜技术、陶瓷膜技术,解决盐酸氨丙啉、碳酸钾等产品生产中物料及废水废气治理问题,实现化工过程绿色改造。